COMSOL Multiphysics 的“后处理”往往被当成锦上添花的一步,实则却是决定仿真价值能否真正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初学COMSOL的用户往往在“后处理”环节陷入“数据堆砌”的困境:颜色泛滥、图窗杂乱、关键物理量彼此掩盖,最终难以用一张图讲清故事。针对这一痛点,为了让“数据”顺利升格为“信息”,再沉淀为“洞察”,这篇博文将给出一条可复制的“零代码”后处理流水线,详尽地介绍 COMSOL 中的各种后处理形式,包括:
- 基本绘图与表达式: 涵盖创建自定义表达式、使用派生值(如全局计算、平均值)验证模型、绘制网格图来评估网格质量等。
- 高级可视化技巧: 包括使用变形、高度表达式和缩放来增强可视化效果,以及利用截面、截线、合并数据集和过滤器来聚焦和分析特定区域的结果。
- 专用绘图类型: 介绍了针对特定物理场的绘图,如射频(RF)分析的远场图和粒子追踪图。
- 降维后处理: 针对薄层结构,详细讲解了如何处理和解释在边界(二维)上绘制体(三维)结果时可能出现的“不连续性”,并介绍了
up
、down
和side
算子的使用。 - 视图、相机与灯光控制: 说明了如何通过调整视角、相机位置和多种光源(定向光、点光源、聚光灯)来创建更具表现力和清晰度的图像。
- 动画与结果导出: 简要提及了如何创建动画并导出结果。
分步规划:
- 第一篇:基础篇——《数据“体检”与表达:如何确保你的仿真结果值得信赖?》
- 核心内容:聚焦仿真结果的基础验证与核心绘图表达。
- 关键技巧:自定义表达式、派生值(全局计算)、网格质量评估。
- 第二篇:技巧篇——《让图像“说话”:提升仿真图表现力的核心技巧》
- 核心内容:介绍增强可视化效果的通用技巧。
- 关键技巧:变形、高度表达式、缩放、视图与相机控制、灯光与场景设置。
- 第三篇:高级篇——《洞察与聚焦:如何深度剖析你的仿真数据?》
- 核心内容:讲解如何对数据进行降维、切片和聚焦分析。
- 关键技巧:截面与截线、合并数据集、过滤器。
- 第四篇:专业篇——《专业图表与特殊应用:满足你的“小众”需求》
- 核心内容:介绍针对特定物理场的专用绘图类型。
- 关键技巧:远场图(RF/声学)、粒子追踪图(庞加莱图、相图)。
- 第五篇:挑战篇——《破解“不连续”之谜:薄层结构后处理的终极指南》
- 核心内容:深度解析薄层结构中的降维后处理问题。
- 关键技巧:理解边界与域图差异、掌握
up
、down
和side
算子。
第一篇:数据“体检”与表达
标题:
吃透 COMSOL 后处理(一):数据“体检”与表达——如何确保你的仿真结果值得信赖?
开篇引言:
“当你的仿真结果新鲜出炉,你是否也曾感到无从下手?面对五彩斑斓的云图,除了‘看起来不错’,我们如何确信它真的反映了物理世界的真相?今天,我们将从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步骤开始,学习如何像医生一样,为你的仿真数据做一次全面的‘体检’,并掌握表达核心信息的语言。”
正文核心:
1. 自定义表达式:让软件绘制你真正关心的物理量
- 痛点:默认的物理量列表(如温度、应力)有时无法满足我们的分析需求。例如,在电磁-热耦合分析中,你可能想直接观察“焦耳热功率密度”的分布,以确定电路板上的热点。
- 解决方案:COMSOL 允许你像写数学公式一样,手动输入任意表达式。
- 实操案例:
- 打开 COMSOL 案例库中的“母线板(Busbar)”模型。
- 添加一个“三维绘图组”,在“表面”图中,将表达式从默认的
ec.normJ
(电流密度模)改为自定义表达式ec.Jx*ec.Ex + ec.Jy*ec.Ey + ec.Jz*ec.Ez
。

3.对比:你会发现,这个手动输入的表达式与软件预定义的ec.Qrh(电阻损耗)结果完全一致。这验证了我们表达式的正确性。

- 进阶技巧:
- 解构分析:我们可以进一步将焦耳热公式拆解,分别绘制
ec.Jx*ec.Ex
和ec.Jy*ec.Ey
。通过对比,你会发现热量主要集中在 X 方向的电流路径上,而 Y 和 Z 方向的贡献微乎其微。这种“解构”能力是自定义表达式最强大的地方,它能帮你洞察现象背后的主导因素。
- 解构分析:我们可以进一步将焦耳热公式拆解,分别绘制
ec.Jx*ec.Ex

ec.Jy*ec.Ey

2. 派生值:用几个关键数字,为模型做一次“体检”
- 痛点:云图只能提供定性的视觉感受。如何快速、定量地验证模型的正确性?答案是通过计算一些关键的“派生值”。
- 核心思想:利用全局计算(Global Evaluation)来检查最基本的物理守恒定律是否满足。
- 实操案例:
- 打开“散热器(Heat Sink)”模型。能量守恒检查:在“结果”下的“派生值”中,添加一个“全局计算”。在表达式中输入
ht.ntefluxInt
(总净能量速率)。计算结果应非常接近于你施加在模型上的总热功率(例如1W)。如果计算结果是0.99996 W
,那就证明能量在系统内是守恒的,你的模型在能量层面是可信的。
ht.ntefluxInt
- 打开“散热器(Heat Sink)”模型。能量守恒检查:在“结果”下的“派生值”中,添加一个“全局计算”。在表达式中输入
- 质量守恒检查:再添加一个“全局计算”,输入表达式
spf.out1.Mflow
(质量流)。将这个值与入口速度、流体密度和入口面积手动计算出的理论质量流量进行对比。如果两者非常接近,则证明质量也是守恒的。操作路径:模拟开发器窗口下—结果节点下—右击“派生值”选择并单击“全局计算”—在设置窗口找到“表达式”栏在输入框里输入spf.out1.Mflow - 价值:派生值是验证模型正确性的“试金石”。只有当这些基本物理量都守恒时,我们才能对后续的复杂分析有信心。
3. 网格图:为你的“画布”做一次质量评估
- 痛点:再漂亮的云图,如果建立在一张粗糙、扭曲的“画布”(网格)上,其结论也是不可靠的。因此,后处理的第一步,往往是从检查网格本身开始。
- 解决方案:创建一个“网格图”,无需任何求解结果,即可直观地查看网格单元的质量和尺寸分布。
- 实操案例:
- 在“散热器”模型的“网格”节点上,直接点击“绘制”。解读:在生成的网格图中,颜色通常代表单元质量(Quality),范围为0到1。红色区域表示质量差(细长、扭曲)的单元。如果高应力、高梯度区域恰好位于这些红色单元上,那么你需要重新细化网格,否则结果可能失真。

价值:网格图是“事前诸葛”,它能帮助你在进行复杂分析之前,就发现并修正潜在的数值误差源头,避免“垃圾进,垃圾出”的悲剧。
结尾总结:
“至此,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仿真数据的基础‘体检’。我们学会了如何‘说’出自己关心的物理量,用几个关键数字验证了模型的基本功,并检查了我们所依赖的‘画布’——网格——的质量。这是所有后续高级分析的地基。下一篇,我们将进入‘美工’阶段,学习如何让这些可信的数据,变成一张震撼、清晰、能打动人心的图像。敬请期待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