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透 COMSOL 后处理(四):专业图表与特殊应用——满足你的“小众”需求

开篇引言:

“基础操作已经熟练,数据也能剖析得明明白白,但客户或审稿人总嫌‘不够专业’?远场辐射图、粒子轨迹、相图、庞加莱图……这些听起来‘高大上’的专用图表,其实只需几步就能在 COMSOL 里一键生成。今天,我们走进‘专业频道’,让报告瞬间拥有学术会议海报的既视感。”

正文核心:

1. 远场图(Far-Field Plot):把天线辐射搬上‘球幕影院’
  • 痛点:RF、天线、声学设备最关注“远区”辐射特性,却苦于无法在三维云图里一眼看出方向性。
  • 解决方案:使用“远场图”,把计算得到的远场变量映射到虚拟球面,球面半径=场强,自动随角度变形。
  • 实操案例
    1. 打开 “基片集成波导(SIW)漏波天线”(RF 模块 > Antennas)。
    2. 结果 → 三维绘图组 → 远场图 → 选择“Far-Field Domain”数据集。
    3. 表达式填入 emw.normEfar,θ/φ 分辨率拉到 180(最高平滑度)。
    4. 一键“球幕”:图形窗口瞬间出现一张“变形地球仪”——高场强方向球面鼓出,低场强凹陷;主瓣、旁瓣、后瓣尽收眼底。
    5. 学术级操作:把 θ 裁剪到 0–90°,φ 固定 ,再叠加 2D 极坐标远场切面,一张图同时给出 3D 立体与 2D 切面,论文插图直接达标。
2. 粒子追踪图:让‘离散’粒子替你说清混合效率
  • 痛点:微流道、质谱仪、行星轨迹等场景,连续流线无法反映“单个粒子”惯性、扩散或交界面统计。
  • 解决方案:调用“粒子追踪”专用绘图,把每一粒子的常微分方程解可视化,再搭配“相图”“庞加莱图”做统计。

实操案例:

  1. 打开 “静态混合器粒子追踪”(粒子追踪模块 > Fluid Flow)。
  2. 轨迹图
    • 三维绘图组 → 粒子轨迹 → 数据集选“Particle Trajectories”。
    • 颜色表达式改为 spf.U,瞬间看到粒子从入口到出口的速度演化。
  1. 相图(Phase Portrait)
    • 二维绘图组 → 相图 → 坐标轴选 xy 横向位置。
    • 时间选 t = 4.2 s,颜色按初始 y 坐标着色。
    • 结果:红蓝两团粒子依旧泾渭分明,混合效率一目了然。
  1. 庞加莱图(Poincaré Map)
    • 先建“截面”数据集:yz-平面,沿程 5 个等距平面。
    • 三维绘图组 → 庞加莱图 → 数据集选截面 → 粒子位置即与平面交点。
    • 出口截面仍呈“红蓝分离”,量化证明还需增加扭曲叶片或延长流道。
3. 声学远场:把‘声压球’搬进报告
  • 痛点:扬声器、声呐、超声换能器需要展示“声辐射指向性”,却苦于没有‘声音’云图。
  • 解决方案:同 RF 远场完全一致,只需把表达式换成声压 acpr.p_t 或声压级 acpr.Lp
  • 快速复刻
    1. 打开 “蘑菇头压电换能器”(声学模块 > Piezoelectric Devices)。
    2. 远场图 → 表达式 acpr.Lp,频率 2 kHz
    3. 180 分辨率 → 得到一张“声压球”,高亮区域即主声束。
    4. 论文 trick:把球面透明度调到 0.3,再叠一张切面云图, simultaneously show 3D directivity & 2D cross-section。
4. 极坐标 & 史密斯图:天线/微波人的“日常”
  • 痛点:笛卡尔坐标看不出驻波、阻抗、反射系数真面目。
  • 解决方案
    • 极坐标远场:结果 → 一维绘图组 → 极坐标图 → 选“Far-Field,2D”数据集 → 表达式 emw.normEfar,θ 扫描 0–360°——一张经典“花瓣”方向图立现。
    • 史密斯图:同一维绘图组 → 史密斯图 → 端口阻抗 Z11 或 S 参数 S11——匹配点是否落在圆心一眼便知。
5. 动画 & 交互:把粒子‘演’给评委看
  • 痛点:静态图无法展示瞬态混合、波束扫描、粒子漂移过程。
  • 解决方案:用“播放器”或“导出动画”一键生成 .gif / .mp4
  • 实操
    1. 结果 → 导出 → 动画 → 播放器。
    2. 主题选“Particle Trajectories”,帧数 100,速度 0.5×
    3. 点击播放,粒子像“彩色流星”沿混合器螺旋前进;暂停任意帧即可截取插图。
    4. 会议 trick:导出 gif 循环播放,嵌入 PPT,无需切换软件即可现场演示。

结尾总结:

“到这里,你已解锁‘远场球’‘粒子雨’‘相图云’‘史密斯圆’——这些专用图表不再是论文里的‘别人家的孩子’。下一篇,我们将迎接最棘手的‘薄层结构’后处理:温度/应力/速度在边界上突然跳变?up、down、side 算子如何帮你拆穿‘假不连续’?终极篇,不见不散!”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