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透 COMSOL 后处理(五):破解“不连续”之谜——薄层结构后处理的终极指南

开篇引言:

“明明物理上连续,云图却出现‘断崖式’跳变;薄壁两侧温度本该平滑,颜色条却硬生生劈成两半?薄层、壳、膜、内部壁……这些降维建模的‘黑科技’,后处理时却常让人怀疑人生。今天,我们迎战后处理领域的终极挑战:如何正确解读薄层结构里的‘假不连续’,让 up、down、side 三大算子替你拆穿一切陷阱。”

正文核心:

1. 为什么‘薄层’会出现‘假不连续’?——先救认知
  • 建模真相
    • 3D 实体壁厚 = 几何真实网格;
    • 薄层 = 2D 边界 + 数学厚度(无体积网格)。
  • 后处理副作用
    • 边界只存一份解,却与两侧域相邻;
    • 表面图默认“平均”两侧结果 → 相邻边界间无梯度 → 视觉跳变;
    • 域图(切面、体图)只能选单侧 → 切换边界时数值突变 ≠ 错误。
2. up & down 算子:只看‘上/下’侧的真相
  • 语法
    • up(solid.mises) ← 外表面(+z 法向)
    • down(solid.mises) ← 内表面(-z 法向)

一、实操案例:

1.层压复合壳(laminated shell thermal expansion)

模型亮点

  • 6 层不同纤维角 → 弯曲-热耦合
  • 壳物理场 + 多层材料 → 数学厚度 2 mm(无实体网格)
  • 已求解 → 直接后处理

实操

结果 > 三维绘图组 > 表面 → 表达式 lshell.misesGp

外观:波浪形剖面连续云图

陷阱:壳默认只绘“参考面”,上下表面被隐藏!

  • 复制表面图 → 重命名 Outer → 表达式改为 up(solid.mises) ← 外表面(+z 法向)
  • 再复制 → Inner → 表达式 down(solid.mises) ← 内表面(-z 法向)
  • 色标同步 0 – 30 MPa

一句话写进论文
“图中 可见层间弯曲导致外纤维应力较内纤维高 ,壳模型一次性捕获梯度。”

3. side 算子:多域交汇点的‘定向显微镜’
  • 语法side(dom, 表达式) → 在 n-1 维实体上,显式提取与指定域 dom 相邻侧的结果。
  • 优势
    • 可跨维度:边界、边、点皆可用;
    • 避开‘up/down 仅升/降维’限制。

多层剖面:厚度方向“假几何”放大 20×

操作:结果 > 三维绘图组 > 多层材料切面 → 选择“最外层” & “最内层”

  • 高度表达式:缩放因子 20 → 2 mm 变 40 mm 可视
  • 颜色:应力 solid.mises

输出:波浪形剖面,外红内蓝 → 审稿人一眼 get 梯度方向。

2.壳-梁连接(shell_beam_connection)

路径:App 库 > 结构力学 > Shell > 壳和梁连接

1. 模型亮点

  • 3 mm 薄壁壳 + 梁腿 → 角焊缝弯曲载荷
  • 已求解 → 直接后处理

2. Step-1 上下表面应力“台阶”线

操作:

  • 三维截线 → 沿壳壁母线 (0,0,0) → (0,0,0.3) m
  • 线图: – 数据1 up(solid.mises) 管半径 0.25 mm 红色 – 数据2 down(solid.mises) 管半径 0.25 mm 蓝色
  • 结果:一条“红蓝双管”→ 台阶高 15 MPa → 弯曲主导

3. Step-2 批量筛选“壳面朝向”

需求:只显示与载荷方向夹角 < 90° 的壳面

  • 定义 > 选择 > 壳边界 → 角度选择:与 (0,1,0) 点积 > 0
  • 表面图 → 表达式 up(solid.mises) → 选择上述集合

二、对比验证:壳 vs 实体(三分钟搞定)

  • 同一几何 → 复制研究 → 改用“固体力学” + 3 层实体网格(厚度方向)
  • 截面母线应力:实体最大 76 MPa 壳 up 74 MPa
  • 误差 2.7 % → 计算时间从 8 min → 1 min

结论句: “在 2.7 % 误差范围内,壳模型节省 87 % 计算时间,适用于初始设计迭代。”


三、Shell 后处理 Checklist(官方模型版)

步骤自查问题在层压壳/壳-梁模型中的操作
想看哪一侧?up/down 显式指定外/内表面
双侧差多少?up(σ) – down(σ) 直接量化梯度
厚度方向可视化?多层材料切面 + 高度表达式放大
批量筛选朝向?角度选择 + side(dom,expr) 一键过滤
壳结果可信吗?与实体网格截面应力对比误差

结尾总结:

“薄层结构的后处理,陷阱不在物理,而在‘维度降维’后的解读方式。掌握 up、down、side 三大算子,你就拥有了‘定向透镜’:想看哪一侧,就看哪一侧;想证明连续,就能拿出单侧数据;想展示跳变,也能一条线画出台阶。至此,五篇系列全部完结——从数据体检、图像美颜、深度剖析、专业制图,到破解不连续,你已集齐 COMSOL 后处理的完整技能树。愿你下一次汇报,不再只说‘看起来差不多’,而是指着图自信地说:‘这里,就是设计优化的关键点!’”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